怎么配资炒配资网
蒋兆和 绘《杜甫》
“诗圣”杜甫,从盛唐走来,历经风雨,将一生的悲欢离合、家国情怀融入诗中。
他的笔下,竹影、花魂、月魄、鸥影、鲸波……每一个意象都承载着生命的重量。
当我们在生活中遭遇不顺,不妨走进杜甫的意象世界,在草木风云间,遇见穿越千年的精神力量。
从意象角度读杜诗,更能感受到老杜的博大而精深。
日暮竹影:
困境里的那份倔强
杜甫种竹,更把自己活成了竹。
困守长安十年,他“朝扣富儿门,暮随肥马尘”,却偏要学竹“青冥亦自守”。
哪怕“丛卑春鸟疑”,也要在破茅屋旁种下几竿,任霜雪压弯枝桠,根须却在泥土里拧成一股劲。
《佳人》里“日暮倚修竹”的剪影,不是柔弱,是用一身清气对抗世俗的浑浊。
《杜甫像轴》,元,赵孟頫(传)。
杜甫一生苦苦怀抱“致君尧舜上,再使风俗淳”(《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》)的大愿,却饥走于战乱,老苦于风尘,生命中刻画的尽是希望的幻灭与生事的艰难。
于此种种打击中,杜甫不屈反伸,向上淬励出无比之意志力来扶持羸弱的身躯,并坚持着热烈的理想与贞定的德操而至死不悔。
“平生憩息地,必种数竿竹。”在杜甫潜在的自我投射下,“竹”已涵摄了诗人全幅的性情,成为他个人主观生命的代表。
它那纤弱不屈、凌冬犹青的本质已深入诗人血脉之中,主客统一地呈现鲜活动人的意象,而具备了透显诗人生命神髓的巨大存在感。
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北门。
“竹”不但是诗人与世界交会时的产物,也是连结了诗人与相隔百代的读者之间的共同符象,透过此一连结而影响了无数具有向上意志的人。
逆境中的自守,并非消极避世,而是以竹的韧性,在风雪中悄然蓄力,等待春日的抽节。
“花痴”诗人:
把苦难酿成春天的狂
花,既是自然界中具有丽容美姿的精华物之一,又是除了朝生暮死的蜉蝣外最易表现出生命循环之短暂的存在物。
所以,杜甫笔下的花,常与“时间”和“死亡”纠缠。他见“一片花飞”便知春减,观“风飘万点”更觉愁深。
“不是爱花即欲死,只恐花尽老相催”,杜甫从花开的短暂中看到生命趋向于衰老灭亡的规律,于是只有努力把握春花短暂的开放,才能抵住光阴的催迫。
和花朵“商量细开,不欲其一往而尽也”,以留住花开的光景,来减缓自己生命时间流逝的速度,这种心理表现于外的就是爱花惜花之举。
纪录片《草堂杜甫》截图。
他恼花“多事”,怕春“催老”,却又与花“商量”慢开,矛盾中透出对生命的热望。
这种对“界限经验”的敏感,源于乱世中个体生命的渺小感——正如《春望》中“感时花溅泪”,花的美与脆弱,映照出诗人对家国命运的悲悯。
然而,杜甫并未沉溺于哀叹。他在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》中写“白日放歌须纵酒,青春作伴好还乡”,让花成为劫后余生的狂欢符号。
所谓“且看欲尽花经眼,莫厌伤多酒入唇”,着一“看”字,显示出杜甫是自觉地面对花欲尽的风景,并感受到“存在于它背后的某种东西”,那种东西就是现象背后所展露的事物消逝的本质。
纪录片《草堂杜甫》截图。
生命的短暂,恰是珍视当下的理由;即便“过时而不采”,亦可在凋零前绽放最炽烈的光彩。
孤月照江:
那些无人共赏的夜晚
杜甫诗中的月,是漂泊者的镜像。青年时“清辉玉臂寒”的鄜州月,承载着乱世离人的相思,是“今夜鄜州月,闺中只独看” 的温情。
中年“陇月向人圆”的秦州月,饱含友朋濡沫的慰藉,是“名岂文章著,官应老病休”的感慨。
晚年“孤月浪中翻”的夔州月,注满历经沧桑后的苍凉,是“亲朋无一字,老病有孤舟”的悲怆。
河南卫视《千古风流人物》中的杜甫。
杜甫的月,是孤独的,却也是清亮的。他从未让月光沦为悲戚的背景,反而在“斫却月中桂,清光应更多”中寄寓希望。
那些无人理解的夜晚,他“永夜角声悲自语”,却依然抬头望月,让清辉照亮内心。
就像那轮穿越千年的明月,无论人间如何变迁,始终高悬天际,照亮诗人前行的路。
月的变化,暗合杜甫的人生轨迹——从“致君尧舜”的豪情,到“天地一沙鸥”的苍凉,最终在“星垂平野阔,月涌大江流”中,与宇宙达成了悲壮的和解。
生活中总有孤独时刻,但若能像杜甫那样,把孤独酿成月光,在无人共赏的夜里守住心中的清光……
真正的强大,是在寂静中与自己对话,让苦难成为心灵的注脚。
天地沙鸥:
它是托住你的那片羽衣
困守长安的杜甫以“白鸥没浩荡,万里谁能驯” 划破现实的阴霾。这只挣脱“残杯冷炙”的白鸥,是“致君尧舜” 理想的诗意化身。
它在“青冥垂翅”的困顿中腾空,将十年悲辛化作“沧海无驯”的精神自由,完成了从世俗囚徒到灵魂歌者的觉醒。
《江村》 诗意图,现代,刘旦宅,国画。
乱世烽烟为鸥鸟镀上苍凉。秦州的“浦鸥防碎首”是生存危殆的预警,成都的“水中鸥”是片刻安宁的温柔剪影,夔州的“白鸥饥”则是生命内省的冷调写真。
当“天地一沙鸥”与“危樯独夜舟”共振,鸥鸟成为时代与个体命运的双重镜像,承载着“飘飘何所似”的孤独叩问。
出峡后的“春鸥懒避船”,是时光淘洗后的释然。历经“致君尧舜”的炽烈与“转作潇湘”的颠沛,诗人最终与鸥鸟达成默契。
它不再是对抗世界的符号,而是顺任生命洋流的舟楫,在“纱帽随鸥鸟”的平淡中,谱写出理想主义者与现实世界的和解之诗。
鲸鱼碧海:
不要沉溺于小小的苦痛
杜甫的大鲸意象,是划破时空的精神巨轮。它超越《左传》的政治隐喻与汉赋的体物传统,在现实、理想与诗学的海域中破浪前行,成为熔铸儒家情怀与艺术野心的象征符号。
安史之乱的血火中,“长鲸吞九州”将叛军肆虐凝缩为“地轴翻、百川乱”的灾变图景,“斩鲸辽海”的怒吼则是对正义的呼唤。
此时的大鲸,既是历史劫难的见证者,也是儒家“替天行道”理想的暴力化身,在时代的烽烟中刻下沉重的精神印记。
四川成都浣花溪公园辗转流离的杜甫塑像。
《自京赴奉先县咏怀》的“慕大鲸”,是诗人对“蝼蚁求穴” 的拒绝——他以“偃溟渤”的雄姿,将天下苍生纳入生命的浩瀚海洋。
成都“锦鲸卷还客”的抉择、暮年“乘鲸鳌”的慨叹,勾勒出理想从炽烈到沉郁的轨迹,大鲸始终是“致君尧舜”初心的深海灯塔。
“未掣鲸鱼碧海中”是杜甫的美学革命。他摒弃“翡翠兰苕”的纤巧,主张诗歌应如碧海般“浑涵汪洋”,既纳“声律”之细,更具“鲸吞”之力。
当“鲲鲸喷迢递”成为创作律令,大鲸便定格为“笔补造化”的艺术图腾,见证着中国诗歌“沉郁顿挫”风格的诞生。
还好,我们有杜甫:
在意象里遇见生命的坚韧
千年后读杜甫,读的不是他的苦难,而是他在苦难中绽放的生命韧性。
竹的贞定、花的深情、月的孤光、鸥鲸的矛盾、鸷鸟的烈性,共同织就他 “沉郁顿挫” 的精神图谱。
他告诉我们:顺境时,要像花开般热烈;逆境时,要像竹石般坚韧;孤独时,要像月光般清亮。
困难的时候不妨看看杜甫 —— 那个在秋风里喊出 “安得广厦千万间” 的诗人,那个把一生颠沛酿成诗史的 “诗圣”。
文中提到的杜诗的意象
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个
在留言区展开来说说吧!
2位优秀留言读者将获赠这本书
风靡华语世界的唐诗公开课名师
欧丽娟具体而微地解读杜甫何以为诗圣
公号粉丝限量专享
扫码领券后折合5折优惠
扫码进群,更多福利
-End-
观点资料来源:
《竹影鲸歌:杜甫的意象世界》
转载及合作请发邮件:scb01@pup.cn
▼点击名片 ⭐标关注我们▼
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
盛康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